走到联合国实习去!

来源:Kaiyun主页    发布时间:2024-04-11 11:58:53 点击量:1

  去联合国实习?听起来有些遥远的想法在武大却真的触手可及,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如此。

  ▲2018年8月20日,武汉大学代表团访问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右一、二分别为武汉大学Michael Jendryke博士和李熙副教授、左一、二分别为联合国训练研究所Lars Bromley和Einar Bjorgo博士

  2019年7月,武汉大学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武汉大学学生能够得到到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下属的联合国卫星中心(UNOSAT)进行实习的绿色通道,第一期备忘录的签订和合作的展开取得了良好成效。

  这一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订,离不开武汉大学硬核的学术能力。2014年10月,李熙和李德仁院士在《国际遥感》杂志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题为“夜光遥感影像能否用来评估叙利亚内战”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通过夜光遥感影像评估了叙利亚内战以来(2011年3月-2014年2月)的人道主义危机的时空变化规律,获得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联合国和多个国际组织的关注。李熙与联合国卫星中心的联系也日益增多,一封封邮件的往来,终于促成了第一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订。

  在2023年7月3日,武汉大学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签署了第二期合作谅解备忘录。更为特殊的是,今年恰逢联合国训练研究所成立60周年和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级博士生余小于、2022级硕士生巩钰、2021级硕士生张瑞怡和刘涛源4位同学共同完成了在联合国卫星中心的实习,以青春之力,向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和武大献礼。

  “在武大开启自己的研究生涯,又从珞珈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谈起如何进入联合国实习,4位同学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学校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和实验室高水平的科研训练所给予他们的底气。“武大不仅培养了我们扎实的专业技能,还教会了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创新方法,靠专业实力处理问题。”

  在联合国,4位同学各自发光。刘涛源主要进行建筑物灾后受损情况检测,即对建筑物受损情况及建筑足迹检测进行AI开发工作。张瑞怡则主要研究洪灾响应的AI应用,通过改进算法以实现更高精度的自动化洪水分割,与制图和分析相结合,为洪灾区域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余小于的研究内容是遥感图像处理,根据遥感影像,把地表类地表地物类型分成不同的类别,并生成地表类型图,以支持分析工作。巩钰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夜光遥感的灾害分析,完成灾害的应急响应。

  从实验室到联合国,他们第一步需要面临的是工作模式的转变,“最主要的差异是由自主驱动变成了任务驱动”,余小于分享道,实习期间老师像是一个“外挂”,为学生解惑答疑,提供研究方向,但最终需要由学生自己去深入探索和查找资料。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完成不同合作机构或政府指派的任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还会遇到“宏观到具体,方法到实践”的差异。

  不同于以往在学校使用的模拟数据,张瑞怡主要处理联合国卫星应用中心提供的真实数据集,而这就让她遇到了一些在之前的实验中几乎接触不到的数据,“我需要足够灵活,迁移所看文献和所学知识,来解决首次遇到的问题。”

  团队同事的热情让4位武大青年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刘涛源回忆道:“他们每天早上上班会先把所有办公室逛一圈,看看我们来了没,遇到我们会直接喊‘good morning’,还经常会带一些小面包、小零食分享给大家。”

  在和团队的磨合中,4位武大学生也逐渐总结出了经验,沟通和理解很重要。“实现最终目标需要成员之间的协调与传递”,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需要去理解其他成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进展情况,并顺利把自己的工作结果传递给下一位成员。

  对于余小于来说,实习导师的帮助让她感激不尽。刚开始,她所接触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之前自己所熟悉的并不相同,一开始她感觉到很迷茫。已经怀孕9个月的导师把她叫到办公室,耐心地给她梳理展示,并集中探讨了好几个小时。“实在不舒服了,导师会站起来休息十分钟,然后继续坐下来继续跟我讨论问题”,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余小于都十分感动。

  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4位青年也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变化。“最直观的就是身份的转变。从更多想着解决某一种学术上、技术上困难的搞研究的,变成了看到世界受灾人民切实需要的世界青年”,刘涛源愈发感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也更加有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离开联合国倒计时的第二天,团队同事还为他们准备了告别派对。品尝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回顾、分享工作中的点滴,“这段美好的记忆我们会一直珍藏。”

  在联合国的工作之外,他们还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生活的多种可能性。“这里的上班时间是极其规律的,我们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生活、探索生活。”

  刘涛源深深热爱上了滑雪,基本每个周末他都会去找各种各样的雪山滑雪。半年时间里,他总共踏足了17个雪场,“每到一个新的雪场,看到雪山上一望无际的风景,能够让我久违地感受到自由和快乐的感觉。”

  余小于印象最深刻的是和中国同学们一起度过的节日,“每逢节日群内便会组织一些活动,大使馆也会发放一些温暖的小礼包,比如口罩、围巾、帽子。”伴随着凯旋门上绚丽烟花的跨年夜、一群陌生的兄弟姐妹围在一起聚餐包饺子过新年,都让身在异国他乡的whuer感受到了来自同胞的爱。

  尽管工作上会有种种困难,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种种不适,但是达成目标之后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让4位同学终生难忘。

  巩钰今年2月参与了土耳其和叙利亚地震数据处理的工作。7个小时的时差,把中国的高分辨数据传到瑞士;5点起床的学术交流会议;一次次的修改内容......终于,巩钰发布了两版报道,并被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UNOCHA)和联合国难民署(UNHCR)引用。

  还记得当她把报告发给实习指导老师时,老师回复的邮件里写着“good!”,她内心难掩欢欣;当报告发布后,指导老师一句真挚的“congratulations!”,她倍感鼓舞。只有并肩作战的人才能理解,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有多少相互支撑的时刻、多少与时间赛跑的辛苦。

  巩钰可能无法实地走到土耳其和叙利亚,当看到自己的报告帮助了许多国家的救援进程,署有自己名字的报告会长久地在联合国的网站上保存下去以供有需要的人下载使用时,她激动不已,“我就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不仅仅只有报告发布后的兴奋令4位同学难以忘怀,这份工作沉甸甸的重量,更让他们明白了肩上责任之重。学习理论知识时使用的模拟公开数据集,对应一次次真实发生在地球上的灾难;学院导师的任务要求,变为不同国家向联合国发布请求激活制图系统的需求;看似没有价值的图像被自己用专业相关知识“拯救”,再从中发掘出一点有用的信息......一切接触的数字、发布的报告,都不再只是面向冰冷的数字本身,而是跨越无数屏幕与遥感影像的距离,触碰到电子信号背后遭受灾难的人。

  这次联合国实习过后,4位青年更加认同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曾经对自己专业的怀疑在一次次实践和服务与应用的过程中慢慢打消。”视野进一步拓展,对遥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让他们今后更有信心去处理问题、提升科研能力,他们为自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想要前往联合国进行工作实习的同学们,他们献出衷心的祝福:联合国并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远方,如果你真的想要试一试,那就勇敢迈出第一步吧!希望同学们可以亲身参与到这份可以影响到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的人的工作,发挥所长,且行且珍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上一篇:网易游戏:暴雪旗下游戏将于本年夏日重返我国大陆商场

下一篇:联合国网站再遭黑客进犯 若干网页再次被篡改